- 李赋屏,李剑
广西铝土矿资源十分丰富,铝业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针对广西铝业的发展现状,分析、阐述了铝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广西铝业循环经济的战略对策。
2004年03期 197-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 2004年03期 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k]
- 张吉良,喻亨祥,何国朝
阐述并分析了前人在锡矿床研究领域中的实际资料和研究成果,对锡矿床成矿理论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简要回顾,探讨了当前锡矿床研究面临的一些重要问题及锡矿床研究的发展趋势和途径,提出了可望在近期取得突破的若干研究课题。
2004年03期 202-2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 2004年03期 2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k]
- 羊士赣,王瑞湖
通过对南岭西段锡矿成矿特征的分析总结,依据成矿构造类型、赋矿围岩性质及矿体形态差异等特征,将南岭西段原生锡矿分为六种主要类型;并结合其成矿控制条件及矿化富集规律的研究,认为南岭西段锡矿找矿前景可观,提出岩体型、矽卡岩型和破碎带蚀变岩型是南岭西段锡矿的主攻类型,主攻地区为姑婆山岩体西南接触带、都庞岭岩体北接触带和花山岩体中的三叉地区。
2004年03期 207-2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 赵英福,吕增尧
根据矿床地质特征、成矿温度、成矿时代及成矿物质来源等方面的研究,认为本矿床成矿流体来源于地幔岩浆水,并有海水混入。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深部地壳和地幔,通过同生断裂喷气-喷流作用,在有利的地层和物理化学条件下沉淀成矿。矿床成因属于同生断裂喷流热液层控矿床。
2004年03期 212-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 谢世业,陈大经,辛厚勤,刘川宁
环江县北山地区铅锌矿均富集在同一地层层位——中上泥盆统,五圩—川山—驯乐NNE向深断裂控制着成矿带,矿床存在大量沉积成岩成矿组构,喷流沉积特征明显。其成矿地质背景、沉积相、礁硅岩套建造、同生断裂活动、赋矿层位等与邻区丹池锡-铅锌多金属矿集区类似,有巨大找矿潜力。
2004年03期 217-2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 王旭春,焦明路,沈贵春
根据铂族元素的成矿特征和青海省构造运动的多期性、继承性,复合叠加改造成矿作用明显及各种含铂岩石建造的分布特征,研究认为:在青海省内铂族元素矿产的找矿工作,不仅要重视寻找与基性—超基性岩有关铂矿,而且也要注意在黑色页岩型、热液型、红色造山建造中寻找含铜砂岩型等矿床的研究与评价。
2004年03期 220-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 汪礼明,张富铁,彭省临
通过对广东省银矿床的成矿大地构造环境以及矿床形成的"层"、"体"、"位"条件的综合分析认为:在银矿床形成过程中,构造位及矿源体对银矿床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统计资料表明,产于不同规模的断裂破碎带中的银矿床(点)占矿床(点)总数的65.7%,而与火成岩体有关的银矿床(点)占总数的84.8%;银矿床的最佳成矿地质条件为有利的"层"、"体"、"位"复合部位。
2004年03期 225-2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 郭继海,金凤鸣,汪长生
东安金矿是黑龙江省发现的大型浅成低温热液低硫化物型金矿床。赋存于中生代潜流纹岩和晚印支期碱长花岗岩接触外带的断裂系统中,近矿围岩硅化强烈、冰长石化发育。通过对潜火山岩的控矿作用研究,认为该区钙碱性中酸性潜火山岩是成矿的重要条件。
2004年03期 232-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 荣惠锋,李良云,周世萍,李良
斑岩型金矿是云南重要的金矿类型。通过对喜山期岩甲正长斑岩接触带成矿地质条件进行的分析,认为岩甲正长斑岩的接触带及其旁侧构造裂隙系统具备形成金矿的有利条件。
2004年03期 236-239+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 耿文辉,姚金炎
通过对闹牛山铜矿区与成矿有关的次火山岩岩石化学分析,以及对矿区火山-次火山岩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的分析,结合相关的铅同位素分析,综合分析了该矿床的成矿地质背景。认为:闹牛山铜矿床构造环境属于大陆边缘裂陷带的局部隆起区,成矿火山岩浆为钙碱性,其来源于地壳深部或上地幔,并有上部地壳物质混染。
2004年03期 240-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 王锡华,李伟
红透山式铜-锌矿床形成于太古代克拉通裂谷槽盆中海底火山喷发-沉积环境。因此,矿床的空间展布严格受特定的含矿岩系所控制。槽盆构造中的岩层褶皱构造最发育,矿床赋存在具多期褶皱构造叠加的大型同倾向形褶皱内,褶皱的层间虚脱是控矿有利构造空间,可以借此预测矿体侧伏方向及赋存部位。
2004年03期 245-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 牛文革,秦臻,李耀辉
重点分析构造带的成矿地质条件,总结地层、构造、岩浆岩与矿床的关系,认为该地区具有寻找层控及热液改造型铅锌矿的远景,并指明找矿方向,根据化探异常及矿点分布的规律,圈定了找矿靶区。
2004年03期 249-2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 姚富强
为了在八家子铅-锌-银矿田寻找新的矿种——钼矿,通过对八家子-杨家杖子成矿带上矿床特征的对比研究,认为此成矿带上每隔10km就出现一个矿集区,每个矿集区由数个或数十个矿床构成;在同一个矿集区中,围绕岩体这个成矿中心,金属矿化和成矿元素出现明显分带性。而八家子铅-锌-银矿床具有此类似特征。因此,提出八家子矿田存在一个完整的成矿分带系列,其成矿中心是炉沟的花岗斑岩体,岩体具备了寻找兰家沟式大型斑岩钼矿床的各种地质条件。此后,经对物化探异常的验证,发现八家子铅-锌-银多金属矿田的Mo异常内存在厚大钼矿体。
2004年03期 252-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 吕增尧,赵英福
阐述了小东沟钼多金属矿床的矿体、矿化蚀变、硫同位素等地质特征,初步确定成矿物质来源于深源岩浆。矿床属于与燕山早期晚阶段小东沟花岗岩体有关的斑岩型钼矿床—中低温铅锌矿床。
2004年03期 256-2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 叶惠嫩,李怀乾,王伟中,罗明强
研究区位于秦岭EW向复杂构造带与新华夏系太行隆起的复合部位,褶皱、断裂发育,地层倒转。分布地层为上元古界浅变质岩系。岩浆活动以燕山期酸性岩浆侵入为主。着重论述Mo在不同地质体中的富集规律及Mo与共生元素的关系、形成过程和异常形态。认为该区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
2004年03期 260-2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 韦耀健
研究陆丰官田、西山和毗邻矿段的含金黄铁矿-铁帽型金矿的成矿规律,以及铅锌矿化与含金黄铁矿化的分带现象。根据官田矿段铁帽型金矿的顶底板岩性与金矿化的相互关系,认为:成矿母岩包括燕山早期花岗岩(γ2(3)5)及下件罗统金鸡群(J1j)。并探讨5)、燕山晚期黑云母花岗岩(γβ3(1)该矿床成因,认为燕山早期和晚期花岗岩岩浆活动促使了含金热液的形成, 号、 号断裂带是含金热液的聚集场所,后期在地下水的表生地球化学作用下,最后形成次生富集的铁帽型金矿床。
2004年03期 264-268+2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 郑跃鹏,曾新平,蔡劲宏
主要论述最近几年卫星遥感分辨率(空间、光谱、时间和辐射分辨率)、卫星运行模式、载荷形式以及数据处理等方面的新进展,同时探讨了阻碍我国遥感应用发展的几个问题。
2004年03期 269-2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 朱恩静,王恩德
选用的探测仪器为DUK—1的高密度电阻成像(ρsCT)系统,对钻探方法难以奏效的岫岩县瓦子沟玉石矿进行探测。通过分辨所测剖面的岩石、矿石不同电学性质差异来探测地下情况,分析地下断裂构造和矿化蚀变带的分布规律,并得到工程验证,从而对瓦子沟玉石矿深部玉石矿体的探测进行了有益探索。
2004年03期 274-2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k] - 石耀军,敖贵武,陈海明
利用高密度电阻率法对东安岩金矿床地表覆盖层下的矿体进行了测量,着重阐述了该方法在确定浅层覆盖、陡立、大脉状金矿体产状的技术手段。认为在该矿区矿体勘探阶段应用高密度电阻率测量方法探寻矿体,具有效率高,成本低的特点。
2004年03期 278-2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 喻望,卢书强
通过大量的现场调查数据与统计工作结果,采用了多种岩体质量分级评价方案,对澜沧江某水电站左岸地下式厂房岩体质量进行了精细的评价,最后将各种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得到一个合理、科学的综合岩体质量综合评价分级。并根据评价结果,作出了研究区坝址左岸地下式厂房岩体在不同高程的岩体质量分区图,为下一步的参数选取工作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2004年03期 282-2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 林金贵,周剑峰
鉴于目前岩土工程勘察软件在内业处理中存在数据处理不灵活,不能完全剔除异常数据等不足,提出应用Excel来实现对勘察数据的数据共享与统计分析,以满足内业处理时的独特要求,减轻其工作量;建议在勘察成果中以图表形式直观显示勘察数据,便于勘察成果的应用。
2004年03期 287-2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 陈佩锋,徐文胜,魏连喜
用甲基异丁基酮(MIBK)负载泡塑从5%~25%的王水介质中吸附富集金,经2%硫脲~1%盐酸解脱,以原子吸收法测定。金的回收率大于99.8%,方法用于含金地质样品的分析时,效果较泡塑吸附好。用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w(Au)为19.40×10-6的金标样,验证分离富集方法的可靠性。结果其平均值为19.32×10-6,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15%(n=11)。
2004年03期 291-2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 刘玉强,龚羽飞2004年03期 294-2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