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玉往,王京彬,王莉娟
上二叠统林西组灰绿色岩段中首次发现了喷发相火山熔岩,其岩石组合为安山岩-英安岩,为低Na2O、富FeO的钙碱性岩系,岩石化学和稀土元素特征明显不同于侵入于林西组的侏罗纪脉岩。该套火山岩可能形成于陆内俯冲的构造环境,是西伯利亚古板块与中朝古板块在泥盆纪完成拼贴之后反复"挤压-松驰-再挤压"过程的末期阶段。同时,该火山岩组合中Sn、Pb、Zn等成矿元素含量比岩石圈背景值高出1~3个数量级。
2005年01期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k] - 赵志忠,毕华
选择海南岛占地面积广、发育典型的砖红壤作为研究对象,探讨砖红壤发育过程中重金属元素的组成特征,分析不同地区砖红壤剖面重金属元素含量的纵向变化规律,厘定不同剖面不同层位重金属元素的富集规律及其成因,并阐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环境效应及其与人类健康之间的相关关系。
2005年01期 7-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 于凤金,王恩德
"红透山式"块状硫化物铜锌矿床的成矿作用主要出现在三个较大的火山喷发—沉积旋中,双峰式火山岩构成了"红透山式"矿床的含矿岩系。呈透镜状、扁豆状的火山碎屑岩的发现为研究该类矿床提供了较为直观的地质依据。稀散元素和硫同位素特征亦表明该类矿床为古火山机构控制的海底火山喷发—沉积矿床。总结归纳了火山作用与成矿的关系。
2005年01期 1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 邵拥军,彭省临,吴淦国
讨论了大型矿山接替资源定位预测研究的重要性,并从理论上、技术上、经济效益上以及实践上对其可行性进行了分析;阐述了隐伏矿体定位预测的指导思想、技术路线、方法和基本途径。
2005年01期 16-18+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 曾志方,曾永红,刘大勇
从矿床特征入手,对控矿构造进行具体分析,从区内岩浆活动和区域构造应力场演化规律的角度,论证了区内构造的形成机制,探讨了构造对钨锡成矿作用和矿体空间分布规律的控制。认为区内构造的形成与岩浆多阶段脉动侵位密切相关,热液致裂和NNE向断裂的左行剪切所产生的力偶作用使控矿构造产生多次脉动活动和矿化作用,控矿构造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性质决定了钨锡矿化类型和矿脉(体)的产出特征,构造控矿具有定位性、等距性、定向性及分带性等规律,应用该规律,取得了较好找矿效果。
2005年01期 19-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 赖大信
个旧锡矿层间氧化矿床品位高、工业利用价值大,加强这类矿床地质特征的研究,对于矿山深部及外围的锡矿找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对个旧锡矿层间氧化矿床产出的地质特征、控矿因素的分析与研究,探讨了其矿床成因,并总结出:"背-突式"、"向-断-凹式"、"断-互式"及"断裂式"四种成矿模式。按这些模式的找矿实践表明,找矿效果极佳。
2005年01期 25-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 董家龙
猫猫厂铅锌矿系黔西北铅锌银矿集区主要矿床之一,产于NW向与NE向构造交切复合部位,赋矿地层主要为石炭系白云岩、白云质灰岩。通过对矿床地质特征的总结及与邻区典型矿床类比分析,认为深部找矿潜力大,应加大找矿力度。
2005年01期 29-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 马红义
窟窿山金矿区位于北秦岭造山带的北缘栾川—维摩寺—确山断裂和瓦穴子—乔端—明港断裂所夹持的中元古代褶皱带中。矿脉数量多,规模大小不一,多呈雁列式平行展布于次级断裂的南侧。宽坪群四岔口组为"矿源层"。矿脉的产出受地层、构造控制,成矿与岩性、构造、岩浆活动等关系密切,矿床类型为构造破碎蚀变岩型。
2005年01期 34-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 李立新
简要分析了青城子金、银、多金属矿田成矿地质背景,重点阐述了控矿因素,认为原始断陷盆地控制并聚积了丰富的成矿物质,后期地质事件对成矿物质的活化与聚积有直接影响,矿床类型及其空间分带与沉积环境相关。概括出矿田地质找矿标志,明确指出该区找矿方向。
2005年01期 39-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 唐朝永
宝山多金属矿田由四个大型矿床组成。主要控矿条件包括地层、构造和岩浆岩。矿床的空间分布范围、规模与构造有关。褶皱与断裂的组合构造体系控制了矿床的空间定位,构造型式及其构造作用方式控制了矿体的产状与形态。
2005年01期 43-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 刘雄
湖南走马坪矿区是以钨、锡、铅、锌、银矿化为主的多金属成矿区,文章对其矿化特征作了总结,在此基础上分析其成因,并提出了找矿方向。
2005年01期 48-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 袁跃清
从成矿物质来源入手探讨河南省铝土矿成因,认为河南省铝土矿是在碳酸盐岩遭受长期强烈化学风化剥蚀而形成大量富铝、铁物质古风化壳的基础上,由于海侵作用,并接受陆源物质的汇入,而在海湖盆地中逐渐沉积形成的。
2005年01期 5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 周世全,赵树林
河南西峡-内乡琥珀矿床是我国琥珀市场上原料的重要产地。通过对该矿床的地层、岩相、古地理以及水动力条件等因素的分析研究,以及对琥珀矿体地质特征、琥珀物理性质及化学组成特征的研究,认为该琥珀矿床属于晚白垩世河流冲、洪积沉积矿床。
2005年01期 57-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 贾国相,赵友方,姚锦其,黎绍杰
从氡的地球化特性、氡气测量方法的原理、氡的地球化学晕的形成机理及氡气异常模式的确立等方面,阐述了氡气勘查地球化学技术在油气勘查应用研究中的概况。认为该技术在方法、原理及应用效果等方面的研究已日趋成熟,应用该项技术,在油气藏上方的土壤或岩石中,已查明氡气呈环状晕圈特征,并且,这一规律被反复得到证实和公认,可进一步在油气勘查领域推广应用。
2005年01期 60-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 李玉新,范柱国
为对研究区内可能存在的隐伏矿体进行定位预测,指导下一步找矿工作,采用构造地球化学的研究方法,对区内断裂构造地球化学异常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本区断裂构造中,主要成矿元素Cu、Pb、Zn、Ag、Sn、Mn的空间浓度分布趋势大致呈现西(北)高东(南)低之势;元素组合异常明显,呈NE向带状展布;主要成矿元素及与成矿相关元素的异常表现出10个浓集中心。这些特点的总结和运用,对指导矿山生产和进一步找矿都具有现实意义。
2005年01期 66-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 白宜诚,佟铁钢,罗维斌,郭军
简要介绍了双频道激电法的原理和SQ-3双频道轻便型激电仪的特点,研究了双频道激电法在我国西部地形陡峭的高寒山区、沙漠戈壁等特殊地貌景观环境下进行普查找矿的方法技术及其地质效果。实践证明,该方法具有高效、快速、观测精度高等优点,适合在西部地区特殊地貌景观条件下开展普查找矿工作。
2005年01期 72-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 金中国,戴塔根,江红,陈兴龙,余未来
对营盘铅锌矿区的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系统总结,研究结果表明:物化探异常与F1含矿断裂及铅锌矿体产出呈明显的藕合关系,藕合关系强弱主要受矿体埋深、剥蚀程度制约,藕合程度低的弱异常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也是今后重点评价对象。
2005年01期 78-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 文雪峰,徐振超,焦革军,周晓中,刘红川
在肯德可克矿区中,利用地球物理的自电、激电物探进行勘查,推断异常为含Co、Au、Bi、Cu等金属元素的矿致异常。应用井中立体物探勘查,取得了明显的找矿效果。
2005年01期 83-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 郭军,杨立功,刘继顺
甘肃李坝金矿是中秦岭褶皱带上一个典型的特大型金矿田,研究其区域和矿区的地球物理特征,对寻找该类矿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礼岷地区区域重力场、磁场和李坝矿区电、磁场的特征的总结,结合地质成矿模式,提出了该区金矿地质-地球物理模型,该类矿床找矿预测的地球物理标志。
2005年01期 88-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 李赋屏,朱国才,田君
阐述了采用铵盐法从低品位碳酸锰矿石中富集回收锰的方法,该方法是将低品位碳酸锰矿石与NH4Cl通过研磨混合均匀,在管式炉中于450℃焙烧1h,焙砂采用热水浸取,得到氯化锰浸出溶液。用焙烧过程产生的氨气及二氧化碳气体通过真空通入浸出液,将锰沉淀下来,过滤、干燥后得到锰精矿;滤液蒸发浓缩、结晶,得到了NH4Cl固体,可以复用。结果表明,采用该工艺的锰回收率达90%以上。认为该方法是一种从低品位碳酸锰矿石中富集回收锰的绿色化学工艺。
2005年01期 93-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 靳晓珠,杨仲平,施意华,陈祝炳
对锌精矿氧压酸浸渣中硫的回收进行了研究,选择不燃不爆的有机试剂A作萃硫剂,在加热条件下,浸渣中的硫溶解于有机试剂A中,冷却后析出单质硫。当液固比为8∶1,≥110℃加热6~8min,硫回收率达98.5%,纯度>99.5%。
2005年01期 97-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k] - 覃朝科,李艺,韦松,黄广宇
阳朔铅锌矿的环境污染因素主要是采矿废石、选矿尾矿、废液等,主要有害物质为Pb、Cd等重金属元素和残余的选矿药剂,对环境特别是下游环境存在潜在危害。该矿通过建设规范化的尾矿库和废水处理系统,采用尾矿浆由坝体向内(上游)倒流排放沉淀尾矿砂、废水经二级多池串联自然沉淀澄清的处理模式,增强了坝体稳定安全;不使用或极少使用化学沉淀药剂,降低了治污成本。废水处理后,水质清澈无异味,达到国家工业生产污水处理二级排放标准。
2005年01期 99-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 曾新平,杨自安,刘碧虹,张普斌,邹林
地质体三维可视化模型具有形象、直观、动态、准确、信息丰富等特点,在指导地质找矿和矿山开发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及实用价值。文章对地质体三维可视化建模的整个技术方法流程作了总结性阐述,并分析其技术关键,同时还进一步探讨了模型的分类及其应用。
2005年01期 103-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