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大经;李毅;谢世业;尹意求;
广西古潭重晶石矿床中,与矿体密切伴生的硅质岩呈层状产出,具显微隐晶-细晶质结构、球粒结构,并具明显的层纹状构造及条带状构造,结合硅质岩岩石化学、稀土元素及硅同位素地球化学等的综合研究表明,硅质岩为热水沉积成因。
2005年05期 461-4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 陈炳辉;黄志国;俞受鋆;周永章;
广东信宜—罗定地区含锡花岗岩类呈复式小岩体产出,由花岗斑岩和花岗岩组成。岩石的稀土元素总量高(w(ΣREE)为236.75×10-6~383.28×10-6);从第一阶段花岗斑岩到第二阶段花岗岩的稀土总量降低;轻重稀土的比值ΣC e/ΣY(0.77~1.38)较低;具有弱的C e负异常和强烈Eu亏损(δEu=0.015~0.119);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呈海鸥型。岩石属于大陆板内张性构造环境下高侵位形成的壳源重熔型花岗岩类。
2005年05期 465-4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 刘伟;黄满湘;欧阳玉飞;
通过对矿石中石英包裹体的气、液相成分和氢、氧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河台金矿床成矿流体具多来源的特性,即为变质热液、大气降水和岩浆热液的混合流体。高村和云西矿床不同中段石英包裹体测温等温线图表明,成矿流体是自下而上,自北东向南西方向运移的,矿液运移方向与矿体侧伏方向一致。成矿的物理化学条件分析表明,成矿的环境属于中高温弱碱性还原环境。
2005年05期 469-4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8K] - 康卫清;余少华;许以明;
白腊水矿区是湖南近年来在进行国土资源大调查时新发现的一个超大型规模的锡矿床,其成矿作用存在明显的多期次、多阶段特点。通过研究认为,该矿区锡矿床的形成可以划分为岩浆期、矽卡岩期、补充岩浆岩期、碱质交代期、云英岩期、锡石硫化物期、表生期等七个成矿期、九个矿化阶段,并由此探讨了各个成矿区及成矿阶段的主要地质特征,以及对该锡矿床的初步认识。
2005年05期 475-4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7K] - 武国辉;金中国;董家龙;
研究威宁铜厂河铜矿区玄武岩的岩石类型、常量元素、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探讨玄武岩铜矿的成矿地质背景、控矿因素、产出特征和成矿规律,系统总结了找矿标志。研究认为,本区玄武岩具大陆拉斑玄武岩特征,铜矿属火山同生热液成矿叠加埋藏变质作用改造形成的玄武岩铜矿。
2005年05期 482-4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K] - 本刊编辑部;2005年05期 4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K]
- 李丰收;张鹏程;
对金厂峪金矿的主要控矿因素进行了调查和分析,认为脆-韧性剪切带控制了矿床形成的宏观范围,韧性剪切带控制含金石英复脉带的产出部位,工业金矿体产于韧性剪切带中蚀变较强部位,在此基础上,指出了进一步寻找矿山接替资源的主要找矿方向,并对其资源潜力进行了概略预测。
2005年05期 487-4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 金中国;戴塔根;张应文;
水城铅-锌矿带是贵州重要的铅锌矿化集中区,铅锌矿主要产于上石炭统碳酸盐岩中,受断裂构造控制明显。铅锌矿产出以延深大、品位富、经济价值高为特点。文章探讨了水城铅-锌矿带的成矿地质背景和控矿地质条件。依据青山、杉树林等典型矿床成矿流体性质及Pb、S、C及O同位素特征,初步建立了成矿模式,指出本区铅锌矿属热水喷流沉积。
2005年05期 491-4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 刘显沐;
朋友砂金矿床位于秘鲁南部亚马逊盆地中,具有典型的热带雨林气候和独特的水文地质特征。第四系松散堆积层发育完全,厚度大。圣母河砂金矿的富集有明显规律性,其与水文地质条件及物质来源相关,这种成矿规律性可用一模型来描述,该模型适用于具有金矿成矿物质来源的热带河流冲积型砂金矿床。合理的找矿方法是热带雨林地区砂金矿床定位评价的关键。
2005年05期 495-5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 刘南庆;项新葵;朱元松;孙团结;
以大背坞和彭山地区多年来的找矿实践为基础,结合新一轮地质矿产勘查工作的性质和目的所作的思考,认为:对待前人资料应该历史地、辨证地分析,并尽可能地取其真实为我所用;构造解析应该从野外第一手资料做起,并成为整合新老资料的有效手段;多尺度、多侧面、全方位、动态的对比有利于找矿认识的深化,亦是研究控矿地质因素的重要方法。
2005年05期 501-5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 谢文清;陈志民;丁宝林;卢汉堤;耿文辉;
根据对双旗山金矿的矿化类型和控矿地质条件研究,作者认为,受近SN或NNE向扭性密集裂隙带控制的蚀变岩型金矿化是矿区深部找矿的主要目标,黄铁绢英岩化、硅化和绢云母化是重要的找矿标志。
2005年05期 505-5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 于凤金;王恩德;
笔者通过综合分析,阐述成矿要素填图法、大深度土壤测量法、微量元素法、汞元素法、卤族元素法、岩石化学法、TEM法、激电法、井中物探法等勘查方法在清原地区寻找铜锌矿接替资源的有效性,特别强调了科学合理、先进适用的综合勘查方法对接替资源找矿的重要意义,以期能为清原地区更好地开展铜锌矿接替资源找矿工作起借鉴作用。
2005年05期 508-5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 王相文;蒋柏芳;
抚顺地区(特别是清原)金矿资源丰富,岩金矿床主要分为岩浆-热液型金矿床、(次)火山-热液型金矿床及沉积-变质型金矿床三大类型。在分析矿床地质特征、控矿因素的基础上,总结出三类金矿床的成矿规律,建立成矿模式,提出找矿设想。
2005年05期 512-5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 刘军;肖荣阁;张汉成;
根据铜厂沟金矿的矿区地质特征、含金黄铁矿热电性与微量元素分析等的研究,认为铜厂沟矿区自东向西黄铁矿热电性主要为N型电子导型,且有高负值→低正值→低负值→高负值变化趋势,提出A g、A s、Sb元素高浓度特征是金矿富集的有利部位,高硫黄铁矿与低硫黄铁矿混生或P、N导型黄铁矿混生是金矿富集的标志,含黄铁矿硫化物石英脉是有利的找矿标志。
2005年05期 517-5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K] - 马红义;李济营;黄超勇;王永丽;
楼长沟铅锌矿赋存于熊耳群安山岩体内近EW向构造蚀变破碎带中,具有多源、多阶段成矿特点,反映成矿与中元古代晚期的闪长岩体及燕山晚期花岗岩体具有同源成因的地球化学特征,对其矿床地质特征、同位素测定、矿床成因等方面的研究,有助于在燕山晚期太山庙花岗岩体周边寻找同类型矿床。
2005年05期 523-5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 李诚;杨长明;钟江临;
通过对香花岭矿田地质特征、地球化学资料的综合研究,总结了香花岭矿田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模式,指明了找矿方向。
2005年05期 529-5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 刘辉东;郭良田;洪裕荣;
粤西片麻状花岗质岩石的成因历来争议很大,主要有混合岩、同构造花岗岩、花岗片麻岩之争。对于构造的作用机理,更多的人用近水平剪切作用来解释。笔者在1/25万阳春幅、阳江幅区域地质调查中,通过对云开地块变质深成岩中透入性面理和线理及其应变分级的详细填连,认为云开地块核部片麻理组合型式是卵形构造与线性活动带的复合,提出了大陆韧性走滑深层剪切变形的新认识。
2005年05期 533-5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 贾国相;赵友方;姚锦其;李熙盛;邵昌民;黄宏章;张苏华;
以百色盆地、南宁盆地为例,重点论述氡气勘查地球化学技术在未知区域的应用效果。其中,在百色盆地西部地陷构造圈闭的有利地段,发现了比较好的氡气异常与其相吻合;在南宁盆地北湖坳陷,同样取得了一些新认识和非常值得深入讨论以及有待进一步试验研究的成果。
2005年05期 537-5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3K] - 张翔;黄万堂;俞有峰;刘昌清;
运用“地球化学块体”理论和方法,对北祁连区域地球化学块体的分布及其与矿产资源潜力的关系进行深入剖析。利用块体分级建立块体内部结构系列,形成套合的地球化学模式,追索成矿元素逐步浓集的过程,从而指出最有远景的成矿地段。通过不同级别地球化学块体与成矿区带的关系研究,对重要地球化学块体、子块体与成矿亚带、矿田进行对比等手段,对区内主要成矿元素A u、Cu、C r、N i、W、Sb等进行了地球化学块体特征和多元成矿信息分析,预测了地球化学块体资源潜力。
2005年05期 546-5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7K] - 张广范;马建德;张志伟;
通过对北沟地区地球化学异常和已知矿体的研究,结合地质成矿环境,确定地球化学找矿指标,预测该区金矿找矿远景。
2005年05期 553-5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 朱文凤;黄松;
作者总结了在多年研究伴生金赋存状态中常采用的光学显微镜法、电子探针分析法、元素的化学分析法、选择性溶解法及元素平衡配分法等几种有效的研究方法,并给出一些应用的例子。通过这些研究方法,能够有效、快捷地查清伴生金的赋存状态特征及分布规律,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2005年05期 558-5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 郑跃鹏;蔡劲宏;曾新平;
利用美国陆地资源卫星——L andsat系列多平台、多分辨率、多时相的卫星遥感(RS)资料、全球定位系统(GPS)数据和地理信息系统(G IS)技术,通过“3S”技术集成,精确地给出了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穆龙套金矿床中心位于东经64°35′、北纬41°29′40,″主矿体位于东经64°33′30~″64°36′、北纬41°29′15~″41°30′30″范围;揭示了该矿床最近约30年的开采历史:采场由1978年的1.67 km2扩大到1992年的4.14km2,但是直至2001年采场面积仅增加0.94km2,为5.08km2。作者认为这是一种“足不出户”了解和辩识异域典型矿床某些特征的有效途径。
2005年05期 562-5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2K] - 李湘凌;周元祥;周娟;
探讨了SBR和PAC-SBR反应器处理盐酸林可霉素原料液生产废水过程中活性污泥特征的变化。随着废水投加量的增加,PAC-SBR反应器的污泥性能始终优于SBR反应器,但是由于盐酸林可霉素原料液生产废水对生物有较强的抑制作用,PAC-SBR反应器和SBR反应器中污泥的活性均发生恶化,COD去除率已明显下降,单独采用SBR或PAC-SBR法处理已难以达到排放标准,必须进行工艺的组合。PAC-SBR反应器较SBR反应器在污泥性质及处理效率上均有一定的改善,对处理盐酸林可霉素原料药生产废水有一定的优势。
2005年05期 565-5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 韦复才;唐健生;
通过大量的文献阅读,总结出了我国红土已有研究的主要进展,提出了今后的主要研究方向。我国红土研究取得的主要认识有以下几个方面:(1)湿热气候是红土形成的最主要的环境条件;(2)红土的形成是一个脱硅富铁铝的过程,高岭石、伊利石、绿泥石等粘土矿物是红土的主要组成物质;(3)团粒结构是红土的基本结构单元,它主要由粘土矿物通过静电引力、范德华引力连结或游离氧化物的胶结形成,具有很强的水稳定性和较高的力学强度;(4)红土是一种高分散度、低压缩性的区域性土,剖面上具有明显的力学分带性;(5)红土主要的工程地质问题是具有一定的胀缩性、底部常有软土和土洞分布、容易引起地基变形和地面塌陷。今后我国红土研究的主要方向是:红土形成年代和形成速率的研究、红土微结构定量化研究、红土剖面系统研究、红土的分区分类评价、红工测试技术的改进和开发、全国不同类型红土分布图的编制等。
2005年05期 568-5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 陈科平;彭振斌;何忠明;
为了通过预测单桩沉降量去估算其极限承载力,基于静载荷试验所得的桩基沉降量具有灰指数律特征,将荷载Q看作广义的时间,建立了荷载序列的等步长及非等步长GM(1,1)预测模型。工程实例证明,所建立的灰色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2005年05期 573-5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 杨红英;
简要地介绍了采用低应变反射波法检测桩身完整性的主要原理,说明了该方法的局限性,并结合工程实例强调了用两种方法检测桩身完整性的必要性。
2005年05期 576-5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9K] - 朱立新;
概述了已建建筑物变形现状的调查与沉降观测结果,根据勘察揭示的场地岩土条件,对多种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对比,提出了场地各地层的物理力学性质和强度及变形特性指标,并结合收集的设计资料对地基土的承载力和变形进行大量的验算,从地质角度查明了已建建筑物变形的主要原因,综合已建建筑物的结构特点、基础型式和地质及环境条件,提出了经济合理、因地制宜的加固治理措施,并介绍了采用锚杆静压法加固的设计与施工方法。该方法具有技术上与经济上的优越性,是锚杆静压桩在治理龙海某厂房地基的成功实例,值得类似工程推广应用。
2005年05期 579-5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 2005年05期 5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5K]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