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维萱;金浚;李惠;
为庆贺欧阳宗圻先生的八十寿辰,《矿产与地质》本期回顾总结了我国冶金和有色金属地球化学勘查的发展历史和现状。综述了欧阳宗圻先生等人在冶金和有色金属行业的主要创新成果,以资鼓励从事金属矿产勘查的我国年轻一代地球化学工作者,继续发扬欧阳宗圻先生的创新精神,在新世纪中,迎接矿产资源地球化学勘查和环境生态污染地球化学治理等应用地球化学的新挑战。
2005年06期 583-5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 贾国相;
回眸桂林矿产地质研究院地球化学探矿研究室的创建、发展,开拓、奋进的历程,在金属矿产资源的地球化学勘查和油气矿产资源的地球化学勘查所从事的地球化学技术方法和应用开发研究中,为我国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和油气矿产资源的勘查和开发做出的重要贡献,谨以此庆贺地球化学探矿研究室第一任室主任欧阳宗圻先生的八十大寿。
2005年06期 588-5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 李幸凡;
二十世纪60~70年代是我国金属矿产成矿区带地球化学普查发展的初期阶段。1976年,成矿区带地球化学普查规划制订,我国金属矿产成矿区带地球化学普查进入大规模普查实施的第一阶段;随着一系列新技术规定的颁布执行,1992年开始进入第二阶段的成矿区带地球化学异常详细检查评价与综合研究;1993年以后,成矿区带地球化学普查与详查仍然以寻找金属矿产为主要任务,同时,成矿区带地球化学普查成果开始向应用地球化学方向发展,这标志着第三个阶段的开始,即应用成矿区带地球化学普查成果进行生态环境地球化学与人类健康、综合农林业地球化学研究和开发。
2005年06期 592-5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 方维萱;徐国端;
对国内外勘查地球化学一些最新进展进行了综述,认为矿体-成矿系列地球化学异常模式、矿区化探和隐伏矿体定位预测依然是今后的重要领域。同时提出急需建立新的生态环境地球化学理论体系,认为固体矿山受损生态系统的地球化学恢复前景广阔,值得重视的地方病生态环境地球化学预防-预警体系仍需加强。需要开拓研究的新领域有:污染土壤和水体植物地球化学修复理论和新技术、特殊地质环境与综合生态农林业开发的应用地球化学;国外特殊景观地球化学勘查新方法试验和应用研究。
2005年06期 599-6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K] - 杨正臣;
江西有色金属地球化学勘查工作41年来,主要开展了中大比例尺的分散流、次生晕、沟系次生晕和原生晕测量工作,获得多元素组合异常1334处,筛选出有望异常308处,经查证和后续工程验证,发现有色(贵)金属矿床12处,矿化点41处,为已知矿区二轮找矿研究提供了地球化学基础信息资料。
2005年06期 606-6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 胡西顺;孟广路;
植物地球化学测量是一种具有穿透能力的地球化学勘查方法,其在多种景观条件下的厚风化覆盖区及外来运积物覆盖区寻找隐伏矿具有良好的效果。文章简要介绍了该方法的关键技术、适应范围。应用该方法已取得的找矿成效表明,其在实际工作中具有巨大的潜力和显著的优越性。
2005年06期 610-6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 2005年06期 6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K]
- 胡剑辉;曾志钢;吉蕴生;
文章介绍了新疆西昆仑中高山区水系物测量的方法技术,并总结了异常浓集区和矿集区的展布规律。通过对异常区找矿成果的介绍,重点剖析了该区两类重要矿床——碳酸盐岩型铅锌矿床和砂(砾)岩型铅铜矿床的地球化学异常规模、形态、展布、组合特征,及其找矿效果。
2005年06期 617-6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 高珍权;王伟;方维萱;
通过分析克其克坦纳铜矿区域背景、成矿环境,认为该区具备形成中大型铜矿的成矿条件;对比不同类型的地球化学异常特征,指出该区具备中大型铜矿找矿潜力。
2005年06期 624-6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 李国廉;孙肇祥;单承恒;
地球化学勘查在金属矿产找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吉林省溜河地区应用分散流测量、次生晕测量等方法,找矿效果显著。经对有利构造部位的地球化学异常进行查证,在太古宙高级变质区内发现了大型构造蚀变岩型六批叶沟金矿。
2005年06期 629-6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 夏广清;
在东乌旗地区,用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发现了许多异常区(带)及找矿靶区,它们多与多金属矿有关,具有很大的找矿潜力。如阿尔哈达CH 1、CH 2、CH 3、CH 4号异常带,现正进行地质详查找矿;达赛脱Ⅱ-1号找矿靶区、花脑特Ⅰ-1号找矿靶区,经钻孔验证见到了工业矿体。哈巴特盖Ⅱ号异常区,土壤地球化学剖面加密测量证实为矿致异常,找矿潜力较大。
2005年06期 634-6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 张年生;周斌;刘广武;丁兆举;崔志春;
在东天山特殊景观地球化学条件下,采用特定粒级(2~10mm)、多点采样(采样点距内等距、等量筛取五处残积岩屑)的方法,开展了康古尔区1∶5万岩屑地球化学普查,相继在C 3、J2-4、J5异常内发现了铜、金、银等地表矿(化)体,显示出该方法在东天山戈壁荒漠特殊景观区普查找矿中良好的找矿效果。
2005年06期 640-6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 周斌;刘广武;郑天佑;
通过东天山地区地球化学勘查中某些方法的试验,研究了一套适宜于戈壁荒漠景观中地球化学勘查的工作方法。(1)查明了盛行风对岩屑异常特征的影响程度;(2)推荐消除风成沙影响的合理采样粒级;(3)利用水溶态铜、金异常指示被运积物掩盖的铜、金矿体;(4)明确了荒漠区盐磐层不会阻碍在残积物覆盖区发现矿致岩屑异常和在运积物覆盖区发现后生晕。
2005年06期 643-6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 程飞;明晋祥;徐桂华;杨继龙;
满洲里-新巴尔虎右旗地球化学普查找到一批大、中、小型铜-钼-银-铅-锌矿床,区带化探扫面1∶5万土壤测量对矿床的发现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重点论述:①满洲里~新巴尔虎成矿带——干旱、低山丘陵景观区1:5万区带土壤测量工作方法与技术;②区带与典型矿床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及找矿效果。
2005年06期 647-6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 贾国相;赵友方;姚锦其;颜自给;黎绍杰;
氡气测量技术在油、气勘查上取得一定应用效果的同时,其方法不可避免地也会受到干扰因素的影响,进而给氡气异常推断解释上带来一些困惑。查明这些干扰因素,并提出消除办法,对确立氡气测量方法的找油、气效果具有重要意义。阐述了我国南方湿热气候条件下某些干扰因素的表现特征以及对氡气测量在数据采集的重现性、周期性有关的质量问题和对氡气异常推断解释上存在问题的认识。笔者认为,尽管氡气测量方法存在着这些问题,但是,氡气测量在应用于推断并预测油-水和气-水边界上具有独特的指示作用。
2005年06期 653-6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8K] - 周奇明;黄书俊;杨芳芳;陆一敢;
浙江乌岙地区寻找隐伏多金属矿和在大港油田沧州—南皮地区寻找油气藏工作中应用电吸附找矿法取得良好的找矿效果的实例,证明该方法在寻找隐伏金属矿床和油气藏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005年06期 660-6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3K] - 陈伟民;金浚;丁汝福;
大梁金矿是通过森林沼泽景观区开展1∶50000和1∶25000地球化学测量及综合地质工作而发现的,证明采用的森林沼泽景观中大比例尺化探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2005年06期 665-6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7K] - 高珍权;方维萱;王伟;曾志刚;
在研究萨热克铜矿成矿的地质条件及自然景观条件的基础上,认为该区中高山半干旱剥蚀景观区适合开展沟系土壤测量,探讨了沟系土壤测量的关键技术指标:采样密度30~35个/km2,采样层位C层,采样介质为残坡积碎屑物,样品初加工粒度-10目。在萨热克南北两翼新发现了Cu、A g、Pb、B a等综合异常带,经查证为3条铜矿化蚀变带,2条铜矿体,使该区的铜银资源潜力有望达到大型规模。
2005年06期 669-6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 胡西顺;朱红周;孟广路;赵建强;包崇高;
采用1/2000地质-化探原生晕剖面测量、1/2000地质简测和配合槽探工程揭露方法,对山阳县岩1∶5分散流低缓金异常进行了检查评价,在中泥盆统大枫沟组砂板岩地层中发现了龙头沟金矿。证明化探异常评价是快速发现矿床的重要途径。
2005年06期 674-6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 罗正传;
沟系次生晕测量是一种非正规网度的土壤地球化学找矿方法,在青海东昆仑造山带沟里地区的应用实践表明,该方法在该区地质找矿中发挥了很好的指导作用,找矿效果显著。
2005年06期 679-6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 李惠;张国义;禹斌;张连发;王支农;李德亮;王志远;
构造叠加晕是在发展了原生晕分带理论基础上而开创的一种盲矿预测新方法、新技术。运用该方法在金矿区深部及其外围进行盲矿预测,取得了显著效果。
2005年06期 683-6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 唐朝永;刘利生;
湖南香花岭矿田是一个Sn多金属矿田,成矿受地层、构造、岩浆岩等多因素复合控制,矿床具有独特的地球化学特征,元素的组合分带表征着不同的矿床类型,同时也反映出矿床的剥蚀深度。
2005年06期 688-6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 王福贵;李国平;陈正友;
系统地研究了秦岭东段熊耳山地区角砾岩筒型金矿床成矿地质、地球化学特征、成矿机理、元素分布分配、不同勘查阶段地球化学异常特征等。建立了该类型金矿床地质—地球化学找矿模型,为在该区开展同类型矿床的找矿勘查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2005年06期 692-6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9K] - 张文钊;徐述平;宋贺民;
研究了矿床的构造叠加晕特征,建立了金矿深部盲矿定位预测的构造叠加晕理想模型,并取得了很好的找矿效果。
2005年06期 700-7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 2005年06期 7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K]
- 杨宏林;韩晓燕;
在分析小秦岭陕西段成矿地质地球化学背景基础上,研究葫芦沟金矿床原生叠加晕结构特征,发现矿床元素轴向分带具明显“反分带序列”特征,即在矿体尾部出现前、尾晕元素共存特征。从矿床原生叠加晕角度出发,初步总结了葫芦沟金矿床原生叠加晕结构特征,建立了葫芦沟金矿床原生叠加晕模型。预测在23线1000~800m标高之间仍有盲矿体存在。
2005年06期 704-7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 陈云华;易慧;张强禄;
锡铁山铅锌矿床为海底喷流沉积为主兼后期迭加改造的矿床。研究表明,矿体元素在纵向上从盆地边缘—近边缘—盆地中心—喷流口部位,出现由低温Hg、S r、B a、Cu—中低温Hg、S r、B a、B、A g、A u、M n、Cu、Pb、Zn—中高温Pb、Zn、A g、A u、Cu、Sn、B i、A s—高温Cu、B i(Pb、Zn)的分带,并且以喷流口为中心,两侧盆地呈对称状态。矿体垂向上晕的表现为Cu、Pb、Zn、Sn、B i、A s、A u等中高温元素紧裹着矿体,Co、N i、C r对称地分布在两侧,B a(Hg)呈宽缘晕如帽式样分布在矿体前缘,为一种紧裹型镜相对称的帽式结构。元素轴向分带序列为(由上至下):B-B a-Hg-(S r-C r)-N i-Cu-Zn-A u-M o-B i-A s-Pb-M n-Sn-Co-A g-Sb-(N i),前缘晕元素为B a、B、Hg、S r,矿体尾部元素为Co、N i、C r。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矿床综合地球化学异常模式及找矿评价指标。
2005年06期 710-7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8K] - 陈正友;
构造蚀变岩型银矿床在我国银矿床中占重要地位。通过对矿床成矿环境、地球化学背景、矿床主要赋矿地层、蚀变、矿体中微量元素空间分布和矿区的水系沉积物、土壤、岩石地球化学异常特征等方面的研究,阐述了铁炉坪银矿床的成矿机理、元素分带,并建立了该类型矿床地质—地球化学找矿模型。为该区银矿找矿奠定基础。
2005年06期 715-7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0K] - 2005年06期 7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 杨社锋;方维萱;胡瑞忠;王思德;陈振伟;韦寿贤;
老挝南部波罗芬高原分布大面积新生代玄武岩,并一直在缓慢抬升,由于老挝地属热带季风气候,炎热和高降雨量作用,形成了砖红壤风化壳,厚度在25m以上。论述了风化壳中20种微量元素分散富集规律,大部分微量元素在表生环境下的化学活动性符合元素在氧化环境和酸性环境中的元素活动规律。
2005年06期 723-7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 2005年06期 7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K]
- 常凤池;
环境空气中气溶胶粒子是由极性气体凝聚而成,呈三峰型分布。对其空气中溶胶粒子,特别是可吸入粒子的成分,气溶胶态、粒径大小、浓度等对人体健康危害进行了分析研究。
2005年06期 728-729+7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 周翌焱;闫玲玲;
为了快速测定环境空气中硫酸雾,采用快速简易的温度—滴定法进行了实验。介绍了该方法的原理及其实验方法,并对其实验结果进行了讨论。
2005年06期 730-7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K] - 陈军;
根据国家环保总局要求,在2010年前全国主要城市的污水处理率要达到70%,这将使我国的水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污泥的处置和利用问题。污泥是一种优质的有机肥料,有选择地控制使用,既可满足作物生长对养分的需要,又可培育土壤。符合污泥固废“减量化”和“资源化”的处置要求。
2005年06期 732-7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 栗勇田;许明;李军;
系统地阐述了用UA SB厌氧生物处理糠醛废水技术的处理工艺,控制温度、pH值、营养盐的工艺条件,使糠醛废水经厌氧及生物接触氧化二级生物处理,可以稳定达到国家排放标准。
2005年06期 735-7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 押玉荣;陈军;郝书军;
常温下,采用二级生物处理高浓度乳品有机废水的工艺,出水COD≤100,BOD5≤30m g/l,SS≤70m g/l,达到国家一级排放标准。运营成本明显降低。
2005年06期 738-7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 2005年06期 741-7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