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朴寿成;王力;李清泉;于泽新;张博文;
小塔子沟金矿成矿流体可能主要来源于岩浆水,主成矿阶段的成矿温度为280℃~400℃之间,成矿压力为160~200M Pa,矿化深度为2.8~4.72km,属中深成中温岩浆热液矿床。成矿流体的不混溶作用为形成较大工业意义的矿体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流体包裹体的研究认为,2号脉有一定的找矿前景;在标高-211m以下的1号脉深部,出现较大规模工业矿体的可能性不大;1号脉南侧是发现有规模的工业矿体的最有利地段。
2007年02期 No.120 113-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9K] - 张万良;
华南红层与铀矿化具有密切的时空关系,它们形成于白垩纪—古近纪的拉张构造背景,红盆受后生断裂构造(新构造)控制,是构造残留盆地。产于红盆附近的矿床(田)曾被红层覆盖,红层附近和红层深部是有利于矿化保存的区域,是找矿方向之所在。
2007年02期 No.120 118-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 张文博;
杨金沟白钨矿床赋存于下古生界五道沟群中上段,矿化类型主要为石英脉型。根据该矿床含矿石英脉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H、O、C同位素组成及白钨矿床中硫化物单矿物的硫同位素组成的研究与分析,进而认为,该矿床成因类型为中高温岩浆-热液叠加改造型。
2007年02期 No.120 12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0K] - 郑平;徐海珍;黄满湘;
以衡南杨林坳钨矿床为研究对象,在对该矿区进行深入的综合地质调查与研究的基础上,从成矿物质来源、成矿过程等方面对其成因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认为,该矿床属岩浆期后高—中温热液充填-交代型钨矿床,并根据矿床成因建立了相应的成矿模式。
2007年02期 No.120 126-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2K] - 程小珍;宋雷鹰;梁晖;
通过对小东沟钼矿的勘查和研究,类比外围物探异常和矿化特征,探讨了该地区钼矿和铅锌矿的成矿地质条件,提出小东沟钼矿外围综合利用物探成果进行找矿的思路及找矿前景。研究认为,该地区有望成为大型钼多金属矿床。
2007年02期 No.120 131-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K] - 尹维青;李建旭;
文章以碰撞造山后伸展滑脱作用及其成矿理论为指导,根据地质、地球物理、遥感等成果资料,重点阐述了崤山地区拆离滑脱构造特征及其与金矿的关系。研究认为,崤山地区具有良好的找矿前景,有必要进一步加大找矿勘探力度。
2007年02期 No.120 136-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5K] - 李建华;
马泉金矿床是受近EW向礼县-白云-山阳区域性深大断裂南支——礼县-洮坪断裂或层间挤压破碎带控制的中-低温热液矿床,目前已发现9个矿带。通过对其中四号矿带的勘查验证,对四号矿带的地质特征进行了重新认识和归纳总结。研究认为,矿带断裂构造十分发育,在矿区内发育的三条主要断裂构造严格控制着四号矿带的三条金矿体的空间展布及产出规模,找矿标志较多且明显,并认为,四号矿带之东西两侧延伸部位及其深部尚有一定的找矿潜力。
2007年02期 No.120 141-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7K] - 朱向东;梁立民;唐谷清;贾继标;
通过深入研究二把伙银矿床的成矿地质背景、成矿作用及银矿化富集特征,结果认为,矿区发育在一个燕山(晚)期层状火山岩中叠加的岩浆穹隆的复式火山机构中。该火山机构及其后期断裂构造共同控制了二把伙银矿的形成。成矿后局部地段发生了明显的次生富集作用,由此而形成富银矿石。
2007年02期 No.120 145-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K] - 陈明珊;肖湘辉;王华;张令明;马文运;
在湘西地区勘查金刚石矿的自然重砂和人工重砂样中,发现了较多的铂族矿物,且铂族矿物与金刚石及砂金紧密共生。湘西地区共发现铂族矿物出土点7个,为寻找潜在矿产资源提供了新信息。
2007年02期 No.120 148-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5K] - 卢社香;
论述了济源西北部地区的地质背景、铜矿床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并与中条山地区铜矿床进行了对比,探讨性地将济源西北部的铜矿归为中条山地区的胡蓖型、铜矿峪型、横岭关型等几种成因类型,并指出在济源西北部寻找这几种类型铜矿床的有利地区。
2007年02期 No.120 152-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4K] - 张道忠;刘志明;薛浩江;高雄;
对太行山南段铜矿化带成矿地质背景、甘陶河群火山岩铜矿化特征及控矿因素进行了翔实的研究。结果认为,宏观上,太行山南段铜矿化带受裂陷槽和变质核杂岩构造体系的控制。铜矿化的产出受层位、岩性、韧脆性断裂、围岩蚀变等因素的联合控制,矿体呈脉状、似层状产出,矿石类型以细脉浸染状为主。进一步找矿方向重点应是深部找矿,工作方法采用综合找矿,主要手段为物探电法和钻探工程。
2007年02期 No.120 158-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3K] - 梁立民;周琳;贾继标;朱向东;徐春宏;
巴音铜矿是位于新疆西天山的一个中型铜矿床。矿化体赋存于中基性火山岩及沉积岩中,矿化富集受地层、构造、侵入岩多重因素控制。岩石化学、包裹体地球化学和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成矿物质来源于上志留系本身,但遭受了华力西期岩浆热液的叠加-改造。该矿床为中-低温热液叠加改造型层控矿床。
2007年02期 No.120 164-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K] - 王荣全;王国政;曹书武;陈雪娇;
根据大井西部矿区ZK-29-3、ZK-49-2钻孔中发现的闪长岩体及其岩石学特征,以及对钻孔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的分析,论述大井锡多金属矿床深部发现闪长岩体的找矿意义。初步认为,矿区深部存在第二矿化空间和新的矿化类型,具有斑岩系列钼(金)多金属矿的找矿潜力。
2007年02期 No.120 169-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7K] - 刘国印;张自森;赖素星;乔保龙;刘申芬;
文章通过对杨树坪工作区及其外围地区矿床(点)分布特点、控矿地质条件、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典型铅锌矿床地质特征等综合分析,提出杨树坪工作区具小-中型铅锌矿成矿远景的论断,指明了在构造—岩浆岩南带内以寻找隐伏热液充填交代型铅锌矿床为主的找矿方向。
2007年02期 No.120 172-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1K] - 李中明;赵建敏;冯辉;李伟;焦赞超;岳国利;
风化壳型稀土矿层的发现在河南省尚属首次,其w(ΣREO)平均值为0.12%,已达到现行规范中轻稀土矿床的一般工业指标。该稀土矿层(体)与铝土矿密切共生,组分中有高铈,中镧、钕,低铕、钇的特点,初步认为该矿层属古风化壳吸附型轻稀土矿床。本次发现对以后在河南省本溪组中稀土成矿研究和找矿工作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并随着该稀土矿层的开发,将共同推动河南省铝土矿资源全面综合利用。
2007年02期 No.120 177-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 贺淑琴;郭建卫;胡云沪;
河南省三门峡地区的铝土矿是赋存于中石炭统本溪组中的一水硬铝石型铝土矿。以往的地质勘查找到了一些小、中、大型铝土矿矿床。对该地区铝土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进行了翔实研究,结果认为,在现有部分勘查区的深部和边部仍有较大的找矿潜力,若加大勘查投入,本区铝土矿的勘查工作将会达到一个新水平。
2007年02期 No.120 181-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K] - 刘省三;
水口山铅-锌多金属矿田内的硅化角砾岩体(带)的展布明显地与矿田构造关系密切。根据硅化角砾岩体(带)所处位置的地质环境、构造特征及硅化角砾岩体的产状、成份、胶结物特征的分析,参考镜下鉴定和部分测试资料,将矿田内的硅化角砾岩体(带)分为层间破碎带型、断层破碎型和溢流硅帽泉华型三类,并论述各类硅化角砾岩体与铅锌多金属矿成矿关系的密切程度。
2007年02期 No.120 186-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3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