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吕才玉;刘亮明;疏志明;赵义来;赵旭林;
铜陵及其邻区的深部找矿仍然存在巨大的找矿潜力,找矿勘查难度主要表现在隐伏矿床的埋藏深度大、深部构造格架及成矿过程等找矿信息不足。要实现找矿勘查的高效增储,维持这一地区铜工业持续发展的战略,就必须对深部构造和成矿过程进行研究。通过发展找矿信息探测技术和钻探技术,提高矿床预测的准确度,使投资决策更快速、准确。
2007年05期 No.123 495-4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 李明;胡庆雯;田培仁;周圣华;
新疆西域系构造是建立在多岛洋盆的构造基础之上,沿着新疆地壳结构面的地球动力学运动轨迹发展,是具有继承性、新生性和走滑性的一组NWW-NW向的构造体系,广泛发育在新疆乃至中亚地区,它以弧形(环形)、形、格状形式与先存构造碰接。构成岩体型、盆地型、断裂型三类成矿地质背景区域,制约着矿床的生成乃至大-超大型矿床的存在。
2007年05期 No.123 499-5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5K] - 罗卫;戴塔根;
湖南西北部广泛分布的下寒武统木昌组黑色岩系中富含Ni、Mo、V,多处形成了镍-钼-钒多金属矿床(点)。主要可划分的类含矿岩性序列为:1含磷黑色岩系——镍-钼矿床;2碳硅质黑色岩系——钒矿床。研究认为,有机成矿作用对镍-钼-钒矿床的形成起了主导作用。
2007年05期 No.123 504-5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K] - 沈光银;
460矿床是上世纪80年代在冀北沽源中生代火山断陷盆地西部发现的大型铀-钼矿床。在对该矿床野外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结合矿床地质详查和矿床专题科研报告的综合分析,对矿床的控矿因素进行了系统总结。研究结果表明,矿床受NE向断裂(F45)和火山构造的联合控制;火山活动晚期沿断裂和中心式火山机构侵入的次流纹斑岩体是矿床定位的决定性因素;铀-钼矿化主要产于次流纹斑岩体产状变异部位或接触带附近;容矿构造为次流纹斑岩体接触带构造、隐爆角砾岩和J3z3-5层流纹岩中的层间裂隙带。研究认为,铀矿化受断裂构造、火山机构、岩浆活动、热液蚀变等作用的复合控制,其中火山口-火山通道相的次流纹斑岩体是主要的控矿因素。
2007年05期 No.123 509-5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4K] - 王荣全;宋雷鹰;曹书武;贾继标;
乌奴格吐山斑岩型铜-钼矿床是通过物化探方法于二十世纪80年代发现的,文章从岩石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入手,讨论矿床的蚀变矿化等特征。斑岩铜-钼矿床具有较强的蚀变特征,通过钻孔岩石地球化学测量数据计算了矿床原生晕垂直分带,由于乌奴格吐山斑岩型铜-钼矿体呈陡倾斜状态,故原生晕垂直分带与轴向分带相一致。根据所讨论的地球化学特征,确定某些评价标志,为额尔古纳成矿带南部(新巴尔虎右旗西部)寻找斑岩型矿床提供理论依据和找矿标志。
2007年05期 No.123 515-5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7K] - 马宏卫;
商城汤家坪钼矿是近年在大别山地区探明的一处大型钼矿床。该矿区地球化学异常特征研究表明,成矿元素含量变化与花岗斑岩体空间位置、岩石类型、蚀变特征密切相关;在三度空间内,地球化学异常的分布严格受斑岩体控制;M o异常浓度分带清晰,其内带指示了钼工业矿体位置,中带反映了边界矿体和强矿化范围,外带反映了弱矿化和矿化蚀变范围。在对成矿地质背景、指示元素地球化学参数和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地质、地球化学找矿标志。
2007年05期 No.123 520-5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4K] - 白凤军;
通过对罗村斑岩-角砾岩型钼矿床所处的地质背景、含钼斑岩-角砾岩体、钼矿化地质规律、矿床成因等成矿地质特征的研究,归纳总结了含钼斑岩-角砾岩体内钼矿化规律,同时,对该岩体中的中细粒花岗斑岩体内的钼矿化作阐述。指出了找矿的方向和工程的具体布署,这对地质找矿具有指导意义。
2007年05期 No.123 527-5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2K] - 孙玉宝;
霍邱铁矿田位于华北地台南缘,处于北淮阳山字型构造脊柱部位,李老庄铁矿-菱镁矿床置于霍邱铁矿田中部。该矿床主要产于上太古界霍邱群变质岩系中,矿体赋存于富镁碳酸盐岩中,矿石类型可以分为菱镁矿磁铁矿石和蛇纹石磁铁矿石,各占25%。成矿物质来源于这些变质岩系的多层、分散的含铁建造矿源层中。依据矿床地质特征,结合矿石同位素地质和测年结果,并进行综合分析后认为,李老庄铁矿-菱镁矿矿床为一晚太古代海相火山-沉积变质型矿床。
2007年05期 No.123 532-5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4K] - 唐朝永;张南锋;周兴良;刘利生;
湘南多金属矿集区是一个世界级的多金属矿集区,包含有三条有色多金属亚成矿带。其成矿活动与深大断裂带关系密切,深大断裂为深部成矿物质提供了构造通道条件,控制了矿集区内多金属亚成矿带的形成和分布,深大断裂的交汇部位则控制了大型、超大型矿床(田)的产出。
2007年05期 No.123 538-5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 向洪流;
贵州省三都县火烧寨锑-金矿区位于贵州"三丹成矿带"上,该带已发现许多大中型矿床,如丹寨大型金汞矿、三都苗龙金矿、都匀牛角塘中型铅锌矿床等。该带延绵近两百公里,民采盛行,矿点星罗棋布。根据该区水系沉积物及次生晕等锑-金成矿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在火烧寨矿区采用地质填图、辅以槽井探等浅部工程综合找矿手段,初步查明了该矿区的基本地质、构造及控矿特征以及矿体的产出形态,这对进一步的找矿工作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2007年05期 No.123 542-5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5K] - 谢国敏;杨士辉;谢珂;
银虎曼铅-锌矿床地处万沟多金属成矿带东段。二郎坪群火神庙组中Pb、Zn、Ag、Au等元素丰度较高,是主要的矿源层。通过地质找矿工作的实践,笔者认为,该矿区是由火山喷流沉积—后期热液叠加富集的块状硫化物多金属矿床。
2007年05期 No.123 546-5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4K] - 胡庆雯;朱红英;周圣华;
塔木-卡兰古铅-锌(铜)矿带位于塔里木古陆西南缘,NNW向晚古生代裂陷槽中。受NNW向同生断裂带的制约,矿带呈NNW向带状展布,等距发育的次级褶皱-断裂与主断裂交汇构造区控制着矿田等距分布。下部碎屑岩与上部碳酸盐岩过渡层位是铅-锌矿和铜多金属矿化的赋存部位,在上部碳酸盐岩层中形成碳酸盐岩型铅-锌矿,下部碎屑岩层中形成碎屑岩型铜多金属矿;富镁碳酸盐岩/白云质角砾岩是控制铅-锌矿化富集的主要岩性条件,碳酸盐岩/角砾岩与矿化密切空间关系及其地球化学特征表明,铅-锌矿床形成于泻湖沉积环境,具有海底热卤水喷流成矿成因。
2007年05期 No.123 551-5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0K] - 韦德贵;贺灵;庞保成;胡云沪;杨晓飞;曹雪春;安振寰;
通过对黄沙坪矿区的岩石节理特征、性质、方位、序列关系的分析,发现了该区的三个方位的岩石节理优选组,第一组:90~°130°∠60~°80;°第二组:330~°30°∠40~°80;°第三组:180~°230°∠55°~85°。第一组节理较细小,均匀,但连续性一般。第二组节理粗细不均,具先剪后张的性质。第三组节理最为发育,较粗大,亦具先剪后张的性质。根据节理与应力的各种关系,结合黄沙坪矿区的区域构造活动历史和构造变形特征,认为第一组节理受印支期EW向构造应力的作用所形成,第二组节理受燕山中-早期SN向偶力逆时针扭动应力的作用所形成,第三组节理受燕山晚期EW向力偶顺时针扭动应力的作用所形成。讨论了节理与成矿的关系,认为第二组节理与成矿关系最为密切。
2007年05期 No.123 555-5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3K] - 何海洲;杨志强;
在分析大厂矿田控矿条件,总结成矿规律的基础上,利用找矿信息量法对矿田进行综合成矿预测。选取作为成矿统计分析变量的地质、化探信息标志36个,按统计单元进行数量化取值,计算各标志的找矿信息量,据此选取有利找矿标志共22个。圈定预测靶区12个(Ⅰ类2个,Ⅱ类5个,Ⅲ类5个),对部分靶区的成矿地质条件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
2007年05期 No.123 560-5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