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产与地质

矿产与地质

  • 湘中古台山金(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宁勇云;

    湘中古台山金(锑)矿床位于江南造山带湖南段雪峰弧形构造带西南段,处于龙山—白马山EW向隆起带、城步—新化NE向断裂带以及郴州—邵阳NW向基底隐伏大断裂交汇地带,是湖南著名的石英细脉型金(锑)矿床。通过总结矿床地质特征,分析控矿因素,归纳矿化富集规律,浅析矿床成因,得到以下结论:区内发育有走向NWW、倾向相反的两组金(锑)矿脉。以倾向NNE的3号矿脉为主,为蚀变破碎带型金(锑)矿脉;倾向SSW的金(锑)矿脉为3号断裂多期次构造活动中的次级构造,为裂隙充填型金(锑)矿脉;各矿体均与NNE向F_1断裂关系密切,具有明显的侧伏规律,且矿体具有明显的分段富集特征;矿床成矿物质来源于岩浆流体与基底变质热液相互作用的混合流体;矿床发育特征不同的单金矿脉和金(锑)矿脉,赋存于不同方向的构造中,空间上共生,为两期成矿,即单金矿脉形成于印支成矿期,金(锑)矿脉形成于燕山成矿期。

    2024年05期 v.38;No.227 847-8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14K]
  • 黔西南赖子山背斜区成矿结构面特征及其对卡林型金矿控矿作用

    罗建均;赵明峰;

    赖子山背斜位于黔西南卡林型金矿矿集区中部,成矿条件优越。通过对赖子山背斜区内成矿结构面特征的归纳总结,对区内卡林型金矿的控矿作用进行剖析。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发育原生成矿结构面和次生成矿结构面,成矿结构面对金矿的控制作用表现在对金矿体产出、规模、形态、厚度和品位的控制,并指出赖子山背斜区卡林型金矿成矿主要受次生成矿结构面控制。

    2024年05期 v.38;No.227 862-8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08K]
  • 甘肃北山东小泉金矿床类型及成矿构造模式

    郭晓;

    东小泉金矿床位于中国西北地区重要的金属矿床富集区甘肃北山区,是近年新发现的含金石英脉型和破碎带蚀变岩型组合型矿床。通过分析该矿床地质特征、控矿构造期次、金矿体与构造空间关系,总结该区的成矿构造模式。结果表明,该区的石英脉型矿床和蚀变花岗岩型矿床严格受断层及其次级断裂控制。东小泉金矿成矿期次分为两期,一期与F_1断层形成有密切关系,另一期与NE—SW向断层关系密切。东小泉金矿的蚀变岩型金矿规模较石英脉型规模大,应加强不同方向断层交汇处的勘查。

    2024年05期 v.38;No.227 870-8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51K]
  • 东昆仑百吨沟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模型

    朵德英;赵宗骁;侯得武;周鹏;

    百吨沟金矿床位于东昆仑成矿带中段,近年来在该矿床内发现了多处金矿点,显示良好的找矿前景。据调查和分析,该矿床严格受NNW向断裂构造控制,其赋矿地层为新元古界丘吉东沟组、长城系小庙组。该矿床中矿石金属矿物有自然金、富含金银辰砂、螺状硫银矿、黄铁矿、毒砂、磁黄铁矿等,有黄铁矿化、硅化和绢云母化与金矿密切相关的围岩蚀变。晚三叠世中酸性侵入岩为金矿的形成提供热源该矿床受益于含碳质和黄铁矿地层所提供的吸附障效应和还原障效应,是脆韧性剪切带、岩浆热液及特殊地层岩性耦合的结果。

    2024年05期 v.38;No.227 878-8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86K]
  • 河南省洛宁县瓦川银矿地质特征与找矿方向

    贾慧敏;郭爱锁;李重阳;任婧文;吕红杰;项玉洁;

    瓦川银矿位于豫西崤山地区东部的银铅锌多金属成矿区,目前该成矿区已发现中河和老里湾两处大型银铅锌多金属矿床,具有较好的找矿潜力。本文在系统梳理瓦川银矿区地质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区域成矿条件,认为该矿床为构造蚀变岩型低温热液脉状银矿床,构造蚀变带、化探异常等是重要的找矿标志,并指出在F_1-Ⅰ银矿体深部、近EW向和SN向断裂构造上、银单元素异常区为下一步的找矿方向。

    2024年05期 v.38;No.227 887-8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75K]
  • 北秦岭成矿带蟒岭岩体中萤石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作用研究

    廉康;冯伟;王天;

    蟒岭岩体大地构造位于秦岭复合型大陆造山带之北秦岭构造带,属北秦岭牧护关—蟒岭燕山期铁铜钼钨铅锌萤石成矿带。本文在总结蟒岭岩体中萤石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对控矿因素、矿石矿物组合及围岩蚀变等特征分析,其结果表明:该区内萤石矿体主要产于燕山期蟒岭岩体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中,严格受断裂构造控制,呈近SN向、NNE向、NWW向等方向展布;矿石类型为萤石—花岗石型、萤石—石英—花岗石型、萤石—石英型、萤石型富矿石等;萤石矿脉有明显的分带性,且具有多期次复合成矿的特征。矿床成因类型为中低温热液充填型脉状萤石矿床。

    2024年05期 v.38;No.227 895-9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58K]
  • 贵州福泉白马山铝土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

    黄鹏;樊鑫;郭江波;杨明俊;吴丹;周宇航;

    福泉白马山铝土矿是凯里—黄平铝土矿成矿带内的典型沉积型铝土矿矿床之一。对该铝土矿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系统分析得出:矿体赋存于二叠系阳新统梁山组,呈似层状、透镜状产出于下奥陶统桐梓组古侵蚀面之上;矿石主要矿物成分为一水硬铝石,主要有致密状、碎屑状及豆鲕状三种矿石类型;赋矿地层、构造条件、古气候条件、岩相古地理条件等对铝土矿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

    2024年05期 v.38;No.227 906-9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08K]
  • 新疆吐鲁番市非金属矿成矿规律与找矿远景分析

    李玉坤;李关禄;杨丽玲;苟宏亮;赵凌云;范香莲;刘承书;

    吐鲁番市非金属矿产资源禀赋条件较好,已发现非金属矿产60种,资源储量大、矿石质量好、分布较集中,勘查开采条件好。本文在综合分析区域成矿地质条件及成矿规律的基础上,通过资料收集、野外地质调查、矿床类型及成矿系列的综合研究,以成矿动力学理论为指导,在研究区厘定16个矿床类型,划分7个成矿系列及10个成矿亚系列;根据成矿地质条件、矿产分布规律在研究区划分4个非金属成矿区,总结5个主要成矿期,并圈定18个非金属找矿预测区。

    2024年05期 v.38;No.227 914-9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37K]
  • 豫西宣化建筑石料矿地质特征及开采技术条件分析

    魏鸿;胡伟;张东阳;许旷忠;

    豫西宣化建筑石料矿床主要赋矿层位为中寒武统张夏组和上寒武统崮山组,矿体主要由白云质灰岩、灰岩构成。通过分析矿床地质特征和开采技术条件,认为该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条件均属简单型;矿床开采技术条件良好,设计采用自上而下分露天台阶式开采,可避免形成陡壁和悬崖,减少节理裂隙造成的岩石滑落。

    2024年05期 v.38;No.227 924-9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3K]
  • 崤山地区地质构造演化过程与成矿作用探讨

    徐书奎;

    崤山地区位于华北陆块南缘,是河南西部金银多金属矿的重要成矿和找矿潜力区。本文通过对该区重要构造地质体和构造变形特征的分析,划分了该区自新太古代以来的构造演化过程,并总结其过程对区域多金属矿床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崤山地区构造演化过程划分为8个阶段(自新太古代—),分别为新太古代华北克拉通形成阶段、古元古代基底拼合阶段、中—新元古代板内伸展阶段、古生代板内俯冲阶段、中生代早期陆陆碰撞造山阶段、中生代中期陆内造山阶段、中生代晚期伸展拆离阶段和新生代盆岭演化阶段。其中,中生代晚期伸展拆离阶段是该区金银多金属矿的主要成矿阶段。

    2024年05期 v.38;No.227 932-9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1K]

新方法与新技术

  • 金属砂矿勘查中基本分析项目与地质品位的确定——讨论及建议

    阚靖;赵京涛;宋维宇;黄龙;武复宇;张勇;

    基本分析项目与地质品位的确定是金属砂矿勘查中基础且重要的环节,对我国金属类砂矿开发与利用产生直接影响。我国现有砂矿地质品位确定方法存在一定差异性,模糊性或矛盾性,对这些重要问题进行讨论是有必要的。本文以多年来滨浅海金属类砂矿调查经验为基础,结合前人研究成果,介绍目前勘查中砂矿品位的主流表示与计算方法,分析其优缺点,继而提出面向新一轮找矿突破要求的改进方法并探讨其可行性。结果表明:金属砂矿勘查品位确定应遵循与时俱进、正确对待误差、综合评价原则,并寻求勘查成本与勘查风险的最佳结合点。建议不采用传统重矿物淘洗+鉴定方法作为基本分析获得矿物品位,推荐视勘查阶段、勘查主要目的、勘查类型灵活选用重矿物含量(THM%)测定、化学分析法换算、自动矿物分析(如MLA)3种方法作为基本分析项目。圈定矿体的边界品位与最低工业品位可直接利用“重矿物含量”或采用“综合圈矿指标”。应选取重点研究区,将其与传统方法进行对比研究与验证,同时对砂矿勘查技术规范体系相关内容进行广泛深入讨论,寻求共识,以求加快补充修订。

    2024年05期 v.38;No.227 939-9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2K]
  • 残差分析在河南嵩县庙岭金矿模型验证中的应用研究

    王哲;赵战锋;

    残差分析是通过分析已知值与预测值之差来检验模型准确性的统计学方法。本文以河南省嵩县庙岭金矿为例,对矿体块模型进行残差分析,用以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首先,收集矿区勘查工程分析数据,构建钻孔三维模型、矿体实体模型和块模型。其次,利用剖面观察验证、整体分布验证和切片验证等方法对矿体块模型进行初步验证。最后,利用残差分析的方法对矿体块模型进一步验证。勘查工程数据和块模型的残差分析显示,残差平均值为-0.049×10~(-6),直方图总体呈正态分布,平均值处于累计分布50%附近,说明矿体块模型精确性和可靠性较高。同时,残差均值为负数,偏态系数为0.231,直方图负值位置偏高,累计分布中负值25%处和对应的正值没有对称分布,宽度大于正值,显示模型估值仍存在不足。为进一步优化模型,依据勘查工程样品空间的分布特征,设置6套不同的估值参数进行实验,并分别对比残差平均值、偏态系数和直方图形态,使建模估值参数达到最优。

    2024年05期 v.38;No.227 949-9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41K]
  • 剖面法与三维建模方法在资源量估算中的差异分析——以印尼某金矿为例

    汪昌亮;肖小高;徐萍;

    在资源储量估算中,剖面法与三维建模方法处于并行使用的状态。本文选取印度尼西亚某金矿床资源量估算实例,对几何法中的剖面法和三维建模法资源量估算过程进行比较,分析和研究两种方法产生结果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两种方法主要的误差存在于投影、体积、地形、夹石剔除及品位计算等方面。

    2024年05期 v.38;No.227 959-9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4K]

地球化学

  • 吉林省云峰岩体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形成构造背景

    安玉伟;李春成;杨力烽;李富强;董国振;

    云峰岩体分布于吉林省东部重要的有色金属、贵金属鸭绿江断裂成矿带内,主要岩性为钾长花岗岩类。对云峰岩体进行岩石学、地球化学、年代学、及锆石U—Pb测年研究:LA-ICP-MS锆石U—Pb年龄资料表明,岩石侵位年龄为(120.9±1.8)Ma,属于早白垩世(晚于鸭绿江断裂活动时间)。云峰钾长花岗岩富SiO_2、K_2O、贫Al_2O_3,富集Rb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P、Ti、Sr等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Eu亏损明显,属于典型非造山带A型花岗岩。岩浆来源较浅且以壳源物质为主,表明地层可能受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欧亚板块碰撞影响,具有强烈的碰撞伸展构造背景,断裂带附近局部发生地壳伸展—减薄的构造过程,岩浆沿已形成的断裂通道上升并冷凝成岩。

    2024年05期 v.38;No.227 967-9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5K]

物探与化探

  • 高密度三维地震勘探判别隐伏陷落柱特征研究——以梧桐庄五采区井田为例

    袁增翔;索林娜;

    梧桐庄井田的煤系地层中发育有较多隐伏陷落柱,它们易导致奥陶系灰岩水的涌入而发生多次突水事故。为探明梧桐庄井田五采区发育隐伏陷落柱的分布规律,避免工作面误揭露隐伏陷落柱导致矿井水害发生,本文通过测区整体采用“两宽一高”设计,使用时频空间补偿法和全三维处理质量监控法进行高密度三维地震勘探。结果表明,梧桐庄井田五采区西南中部方向存有3个隐伏陷落柱异常体大致呈串珠状NE向分布,基本与F_1断层走向一致。

    2024年05期 v.38;No.227 975-9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04K]
  • 印尼北马鲁古省某红土型镍矿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及找矿靶区优选

    李杰;

    红土型镍矿因探明储量多和易开采的特点成为全球镍开发利用重点。本文以印尼北马鲁古省哈马黑拉岛北部某红土型镍矿为研究对象,通过1:2.5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圈定5处Ni、Co、Cr、Cu综合异常。在综合异常基础上,开展异常查证,进而圈定找矿靶区。结果表明:该区具有成矿元素垂向分带性(5个分带),分布的成矿元素含量呈先升后降趋势,在强风化残余型红土中最为富集。

    2024年05期 v.38;No.227 983-9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2K]

环境与测试

  • “双碳”背景下漓江流域废弃采石场生态修复及综合利用技术研究

    谢廷勇;郭尚其;陶悦;廖建雄;王新伟;周洁军;

    生态系统碳汇功能提升是“双碳”背景下废弃采石场生态修复的重要方向。以兴安县川江、斧子口水利枢纽工程采石场生态修复工程为例,探讨该工程的生态修复工程及其碳汇和增汇管理措施。结果表明:采用边坡生态修复、土壤配制、植物选配、养护管理等多方面措施可以提高废弃采石场土壤碳汇量并促进林草植被的高效生长,减少区域水土流失;加强土壤修复可以减少碳汇损失。减少生态修复过程可计量碳汇量提升、生态修复及后期管理中碳损失,可以实现废弃采石场生态修复的碳汇提升最大化。

    2024年05期 v.38;No.227 990-9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7K]
  • 气量法测定土壤中碳酸盐含量的方法改进

    黄环;王朝晖;谷娟平;何金洋;

    为简化测定土壤中碳酸盐含量的方法流程,本研究提出一种改进的气量法装置,用于批量化测定土壤中的碳酸盐含量。该方法将土壤样品置于带有搅拌子的锥形瓶中,通过真空泵对整个脱气装置抽真空至-0.1 MPa,并继续抽真空3 min,随后缓慢加入10 mL盐酸溶液并启动搅拌器。样品中的碳酸盐与盐酸反应释放出的二氧化碳通过管路经盛水的脱气管进入脱气管上端,当脱气管中的水柱不再变化,通过反应瓶上端的管路将水注入反应瓶及脱气管中,二氧化碳气体被驱赶至脱气管上端,通过注射器抽取并记录气体体积,将记录的体积换算成碳酸钙含量。本方法对国家标准物质和实际样品进行测定,并通过回收率实验验证其准确性。结果显示,相对标准偏差为1.42%~4.46%,回收率为97.3%~101.0%,且国家标准物质的测定结果均在认定值的不确定度范围内,表明该方法准确度高和重现性好。此外,该方法操作简单快捷,分析效率高,适用于土壤中碳酸盐含量的测定。

    2024年05期 v.38;No.227 996-10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5K]

  • 欢迎订阅2025年《矿产与地质》(双月刊)

    <正>《矿产与地质》创刊于1981年,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主管,中国有色桂林矿产地质研究院有限公司主办,全国公开发行的地质类学术刊物。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统计源期刊;被《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库—数字化期刊群”、重庆维普资讯网、北京世纪超星信息技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等多家数据库全文收录。

    2024年05期 v.38;No.227 10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K]
  • 下载本期数据